English

从《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》中的“梁老爷”说起

2009-02-07 19:57:00 来源:博览群书 吴永平 我有话说

晓风辑注《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》(上),载《新文学史料》2008年第1期。其中第35信(1945年1月18日)中有如下一段:

(《希望》)二期,书店说不送审,但我一下乡,又送审了。大概是梁老爷坚持的。这样一来,旧年内就不能出世了。三期稿,要二月二十左右付寄才好。长的外,务要

写至少八则短的来。我自己没有一点工夫,但目前尚无别人写,而它又必要,非仅为活泼,且为塞老爷们之口。我们可以说:老爷,你看,箭头不是这样向着的么?

晓风注云:“‘梁老爷’指国民党中宣部长梁寒操。此信第四段中所言,由于刊物必须通过国民党的图书审查,所以胡风希望多用短的杂文,‘为塞老爷们的口’。由此可见,‘老爷’指的是国民党的书审官们。”

注文皆误。

首先,梁寒操当年已不是国民党中宣部长。据梁寒冰、魏宏远主编的《中国现代史大事记》,1944年11月20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宣布改任“王世杰为宣传部长,梁寒操为海外部长”。因此,该信中的“梁老爷”,不可能指梁寒操。

其次,当年文化刊物在出版前并不是“必须通过国民党的图书审查”。据袁亮《建立事后审查制度略考》(载《出版科学》2005年第5期)所述,1944年5月24日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闭幕后即公布了《修正图书杂志审查条例》,“这个修正条例规定,以论述军事、政治、外交为目的的刊物和图书,要事先送审原稿,而不以论述军事、政治、外交为目的的书刊,则可以事后送审”。信中“书店说(可以)不送审”,便是依据这个“修正条例”。

再次,舒芜的“短的”(杂文)不可能取悦于当局。他在《希望》第1期共发表杂文11篇,如《“能为中国用”》(林慕沃)、《“夷狄之进于中国者”》(葛挽)、《耶苏闻道记》(姚箕隐)、《宰相是怎样“代表”平民的》(但公说)、《我佩服“曾文正公”》(宗?父)等,无不借古讽今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,怎么可能“塞”住国民党的书审官们之“口”呢?

在弄清如上史实的基础上,方可继续解读上引第35信的有关内容。

“书店”指的是重庆“五十年代出版社”,该社由民主人士金长佑和梁纯夫合作创办,金为社长,梁为总编辑。该社承接了《希望》的出版发行业务。

“梁老爷”指的是该社总编辑梁纯夫。当年办刊物、开出版社的文化人,多自称“老板”或被人称为“老板”。据陈原《忆梁纯夫》一文回忆:翦伯赞每次进城办事总是先找梁纯夫,“饮茶,吃饭,都由纯夫这号称‘老板’兼自封‘总编辑’的包了”。胡风平素也称梁为“老板”,这次是由于刊期延误而生气,故讽刺地称其为“老爷”。

梁纯夫为何不愿依照“修正条例”的“新”规定,而“坚持”要将《希望》原稿事先送审呢?并不是没有原因的。究其实,《修正图书杂志审查条例》虽规定文化类书刊不必事先送审,但却有事后追惩制,并未放松思想控制。袁亮揭橥道:“实际上按这一规定事后送审的书刊,同样被大批查禁。如巴金著《憩园》、法国小说《红与黑》、西南联大编选《语体文示范》等书,均被戴笠系统特检处全部没收。”梁纯夫看穿了当局的这一伎俩,于是“坚持”事先送审,以绝后忧。

事实证明,梁纯夫的未雨绸缪是有远见的。《希望》第1期的原稿曾于1944年10月中旬送交重庆“图审处”审查,该处认为胡风的一篇论文和何剑薰的一篇讽刺小说有问题,又呈交上级部门“中审处”裁决,胡风的论文被发还,何剑薰的小说被抽下。刊物虽延至次年元月初出版,但总要比被“全部没收”好得多。

在澄清了胡风对“五十年代出版社”及对梁纯夫的误解后,便可进一步释读第35信中“塞老爷们之口”中的“老爷们”是不是指“国民党的书审官们”了。

从如下两封私人通信中可略见端倪――

《希望》第1期面世后,路翎在给胡风信(1945年1月12日)中谈到刊物引起的反响,称:“《希望》,数十本的样子,北碚已卖空。大家觉得比先前的力量高。?兄说,周谷城在读《论主观》。”

胡风在复信(1月17日)中写道:“不管他们口头上的恭维,在文坛上,我们是绝对孤立的。到今天为止,官方保持着沉默。……恐怕管兄(指舒芜)又已引起一些官僚在切齿了。”

该复信的写作时间只比第35信早一天,信中的“官方”和“官僚”可视为第35信“老爷们”的注脚。

该复信中的“又已”两字为解读“老爷们”这类贬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

如果“官方”、“官僚”、“老爷们”指“国民党的书审官们”,该信中的“又已”便站不住脚。试想,舒芜的文章曾随《希望》第1期原稿事先送审,重庆“图审处”并无异议,此番哪来的“又已”?

如果“官方”、“官僚”、“老爷们”指的是中共南方局文委及其成员,“又已”倒是说得通。1944年舒芜曾写过一篇与郭沫若争鸣墨学的文章,胡风推荐给陈家康、乔冠华,后者同意在其主编的《群众》上发表,后因南方局文委整风而被迫撤稿;此次舒芜在《希望》上发表《论主观》,其初衷便是为上年这篇胎死腹中的论文叫屈,并借以批评整风运动中存在着压制思想自由的倾向,胡风料定南方局文委绝不会对该文视若无睹,故而在复信中用了“又已”二字。由此可见,该信中的“官方”和“官僚”,当然不会是指“国民党的书审官们”。

事情也果真如胡风所料,一周后(1月25日)中共南方局文委通知他参加为《希望》召集的座谈会。冯乃超主持会议,茅盾、蔡仪、冯雪峰、侯外庐等严厉地批评了舒芜的《论主观》,以群发言赞同茅盾的意见,但称赞了《希望》所载的杂文。

1月28日胡风给舒芜去信,通报这次座谈会的情况,写道:“我的估计完全对了(抬脚的也当场恭维了杂文),后记里的伏线也完全下对了。看情形,一是想闷死你,一是想借闷死你而闷死刊物。”信中“我的估计”,是指上引第35信中对杂文重要性的强调;“完全对了”,是说杂文果然“塞”住了“老爷们”的嘴;“抬脚的”指以群,他是中共南方局文委成员,亦即胡风信中所说的“老爷们”之一。

事情非常清楚,第35信中的“老爷们”,当指中共南方局文委及其成员无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